查看原文
其他

保继刚|哈尼梯田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教席秘书 UNESCO 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
2024-09-08
编者按为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促进遗产保护利用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UNESCO Chair)倡议发起并联合教科文组织相关教席单位和二类机构共同主办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学术论坛在线上召开。论坛期间,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空天研究院等20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著名学者共同围绕世界遗产与世界文明、世界遗产与考古、海洋遗产与丝绸之路、文化景观、人居型遗产、活态遗产、历史城镇等不同的遗产类型所面临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就不同院校、不同专业间如何开展合作,围绕目前世界遗产领域国际人才短缺,利用世界遗产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的经验不够丰富等问题,分别从理论到案例,从国际实践到国际传播、从教学设计到实践教学进行讨论。 为促进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学术论坛成果分享交流,推动遗产学术共同体发展,论坛秘书处整理了所有参会嘉宾的发言内容,经作者授权,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参会嘉宾发言内容,供遗产研究者及遗产爱好者学习参考。


哈尼梯田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


导言


我跟大家分享的是《哈尼梯田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今天上午,我们听了一上午关于遗产的各种各样的报告,更多都是文物古迹名山大川,都是以物为主的。当然这些东西都是人类创造的,但是都是过去创造的,就它的利益相关者来说,没有特别的利益相关者。所以,我们可以做很多完完全全的保护,可以把它封闭起来,像武夷山可以把人迁出来,像石林也可以把人迁出来,我们可以做很多这样的硬规划或者硬措施。

哈尼梯田跟我们前面所说的这些遗产可能都不一样,它很特别,大家看到的是哈尼梯田最美的景观之一多依树(图1),这样的景观是叹为观止的,作为一个人在大地上创造的这种版画,你说它是什么都行,大地的雕塑也好。如果你以前只到过龙胜,只到过巴厘岛,到过日本,到过泰国清迈,当你到了哈尼梯田以后,那这些跟哈尼梯田比起来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我们很难看到从海拔200多米到海拔1800米,有大概3000多级梯田这样壮观的场面。所以在2013年6月份,它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了。这是第二个景点叫老虎嘴(图2),像一匹奔腾的骏马。


图1 多依树景区

图2 老虎嘴景区

这样的一个地方当然也非常的偏远,如果没有这么偏远的话,早就搞旅游开发了,可能游客人数已经像龙胜梯田一样早就超过一百万了,现在这里最多一年也就十多万游客。这样一个地方在图上(图3)看大家可能不太会形成感性认识。我现在每年从广州要去这里几次,坐飞机到昆明两个小时,从昆明到这个地方就算是自己开吉普车过去也要六七个小时,如果坐大巴的话,可能要八个小时以上。坐火车到弥勒要七个半小时,从弥勒再到这个村,我们带学生实习的话还要六个小时,就大概这么远的一个地方。

图3 项目位置

我先给大家放一张图(图4),是我们总结出的遗产区存在的问题。泰山,武夷山,黃山,武陵源(武陵源存在一点跟本地居民的问题),但都没有上述的问题多。比如农业生产的不可持续的问题,乡村的贫困问题。农业生产不可持续发展包括劳动力流失,或者水田改为旱田,或者干脆放荒等,这个就是文明的传承有危机,这是我们关心的,但老百姓不一定关心。此外还有如旅游发展的问题,水资源的问题,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的违章建筑的问题。

图4 遗产区存在的问题

2.哈尼梯田世界遗产社区概况
2.1 社区生计基本概况

2018年1月22号到2月1号,我总共带了7位规划专家,其中一位是丹麦的专家,加上52名学生,总数大约为60人,其中有二分之一的学生是从本地红河学院请的懂哈尼话的学生。

我们对35个自然村,5682户做了实地的调查,入户了4277户,拍照打卡了1405户。调查的结果是35个自然村5682户里面男女比例大概是1.2:1,多数是哈尼族,就他们的文化水平而言,没有上过学的占49%,超过80%的是农民。平均的空房率20%,个别村寨超过了50%。62%是中老年群体。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

图5 居民调查概况

遗产区产业结构非常单一,以农业为主。我们通过4000多户人的调查发现,人均年收入集中分布在4000到8000元,跟我们2016年中国农民年均纯收入12363元是有差距的。并且,像我们等一会儿要说的阿者科村,当年的人均年收入是两千八百块钱左右。

我们对建筑方面的研究大概分四类。第一类是我们认为要保护的传统民居。第二类是改良过的传统民居的形式,实际上,它已经“长高”“长胖”了。第三类,干脆就连一点传统的元素都没有了。第四类,完全是用现代材料做的。通过调查发现,整个35个村庄4000多户里边,蘑菇房传统民居仅剩下298栋。

图6 建筑状况

这个地方有旅游发展,我为什么要谈旅游呢?因为旅游是这个地方唯一可以做的另外一个产业。这里除了农业之外,其他的工业做不了,食品加工也做不了,所以能做的只有旅游。1993年这个地方就开始做旅游,当时是法国的一位摄影师把这里的照片带到了世界,慢慢人就来得多了,后来,中国摄影师也去了。

从2013年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之后,这里的游客量就开始相对多起来。我们可以看到下图(图7)右边这张照片,每年11月灌水之后到来年4月是拍摄的旺季,每天都可能会有几百个摄影师在这里拍照。我初步估算一下,每天带来的摄影器材都是几千万的器材。


图7 元阳梯田资本开发状况

图8左边是大家看到的景观,右边是我们贫困的哈尼族实际的住所,创造这种文化景观的人就住在右边这种房子里边,所以让我联想起当年走向未来丛书的一本书——《富饶的贫困》。这种富饶的贫困下儿童早上早早地起来卖鸡蛋,父母都出去打工了,他们只能跟着奶奶出来。过往的车辆中有很多专程来这里看日出的游客,他们向这些游客兜售鸡蛋或者穿上民族服装跟游客拍照之后,伸手要五块钱,这是目前的一个现状。

图8 富饶的贫困

2.2 农业生产可持续与文明传承分析


在这项研究里面,我们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与文明的传承做了一个分析。我们对传统的稻作模式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抽了几个村对它的成本,即耕作的工序和用工量进行了分析。一种是完全按照传统来做,它的用工量会比较多,农作要多几道工序。现代俭省版工序会少一点,一亩田可以减少12.5个人/天的劳动量,也可以减少8头畜力/天的劳动量。

图9 梯田耕作经济性分析(1)

我们对几个村的物质资料、人工成本、畜力成本、机械作业成本、土地成本等其他费用做了调研之后发现,传统水稻现代俭省版的不完全成本是大概每亩田一年投入1836元到2318元,比较高的要到3000-4000多元之间,更多的5000元以上都有,但农民收入更多是在2000多元。这里海拔比较高,一亩田也就3300多公斤谷子的收成,全部卖掉也就是2000多块钱。也就是说一年工作下来,如果把自己的用工都算进去的话,那他们是不赚钱,甚至是亏本的。但对农民来讲,自己用工这部分,他们是不计算的,只要他们可以得到一些粮食来吃。

图10 梯田耕作经济性分析(2)

同时,我们做了一个测算,现在留在村里的中年人大概40岁到64岁,耕作梯田的时候,人均耕种能力要达至每人2.4亩的时候才能维持核心区的耕地不放旱。除去外出务工的中年人,只有留村男性中年人,每个人要有5亩地的耕作能力,才能不放旱。这个地方外出的人是比较多的,真正留下来的人都是中老年,并且现在20多岁以下的人基本上没有学耕田的了。所以按照现有的成本和补贴,我们计算18年以后这里就没有劳动力了,我们当然会采取其他的措施,但如果只靠现在的这种方式,加上外出务工数量快速增长的话,很多人会放弃耕田,而选择打工,这样可能9年内就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


图11 梯田耕作经济性分析(3)

农耕文明传承的危机,首先是耕种劳动工作强度非常大。水稻民族跟小麦民族比,跟北方比是要辛苦得多的。现在打工的收入,我们计算大概是每个月2373元,在2500元以内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超过2500元以上打工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就可能会慢慢导致没人回来种田,现在外出打工的人在农忙季节他们还会回来,但是弃田进城的人实际上在外围区已经出现了。我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在田里耕作的人群中还有一位73岁(最大年龄)的老人,所以农业的可持续挑战是非常严峻的。


2.3 社区参与旅游分析

社区参与旅游的这部分我们做了深入的调查之后有几条意见,第一个缺乏顶层设计与社区决策的机制。我们去的时候发现是一个外来的大型国企在管,但再大型的国企,它都是利益为导向的。当时该国企已经在那里经营了10年,有大概2亿的门票收入,但农民没有分到一分钱。当然,有人告诉我有一个村每户人家分过100块钱,那相当于没用。

第二个问题就是核心景区内利益分配的不公。我们有三个观景台,这三个观景台所对应的梯田耕种、创造景观的农民实际上是没有旅游收入分配给他们,只有少数位置好的人家可以做家庭旅馆或者出租房子,所以缺乏了社区参与旅游的信息和渠道。

下图(图12)是我一开始放的遗产区的问题。实际上最大的问题是农业生产不可持续,一旦不可持续,遗产的问题就陆续暴露。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解决的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问题的根源是梯田景观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一种活的遗产,梯田景观具有与人紧紧相关的特殊性,是活的遗产。它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丽江,也不同于刚才大家都提到的西递宏村。没有人生活的古城,纯粹商业化的丽江古城,它今天还是遗产。但如果田没有人耕,那梯田景观就没有了,这个遗产就不存在了。梯田景观保护的责任是多重性的。对农民来讲,梯田保护与否,跟责任无关,梯田只是他获取种植粮食的一个生产空间。但是当梯田申遗成功之后,梯田的保护就成为一种责任。那这个责任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是政府要保护它,不是农民要保护。但是实际的行动主体是农民,所以导致了梯田保护责任的多重性。所以当时我们设计了“梯田保育金制度”,即我们能得到保育金就直接种植,并且对它的核心区的空间做了空间分类治理的安排。从中央政府、省政府、州政府拿一点,从市场主体经营旅游的收一点,通过这样的一种梯田保育基金把核心区的最核心的区域通过补贴的方式让他们愿意种田。现在大概补500块钱,还有人愿意种,有些地方可能要补到800块钱才有人愿意种植。我们在访问中得知,如果补到1000块钱目前短时间内就不会有人弃耕。这是我们其中的一个应对策略。

图12 遗产区的问题

3.阿者科计划


作为一个活态的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是很重要的。整个梯田的保护区有82个村庄,核心区有35个村庄,我们不可能让82个村庄都靠旅游来发展,但是有一部分是可以靠旅游使他们得到收益来保护好村落和梯田。经过实地调研和充分考虑,我们选择了阿者科这个村。


3.1 阿者科概况

阿者科是我们35个核心村落里面深度贫困的一个村,这个村因为不通公路导致村内新建设缓慢,所以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它成为五个最重要的传统村落之一。这里的建筑大多是蘑菇房,65户人家还有50多户是蘑菇房。这里2018年的时候人均年收入是2745元,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型的传统村落。65户人家396人,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村庄的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中青年人基本是看不到的。农耕方面,目前没有弃耕,水田一直在种,有大概60多人在外面打工,占了劳动力的一半。居住状况,他们的宅基地比较小,室内是60平米左右,房子的空置率是10%左右。

这是从空中拍的村庄的状况(图13),远看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传统村落。这个村因为不通公路,建筑材料要靠人背,靠马驮,所以在这个地方为什么新的建筑很少,一个是因为穷,一个是因为建设成本非常高,所以它一直以来都保护得比较好。但是当我们走进这个村落的时候,我们发现家里面是没有什么东西的,除了阁楼上有粮食,正屋里面有点腊肉之外,很多家里连一部像样的电视机都没有,也没有洗衣机,没有厕所。

图13 阿者科村航拍图

3.2项目团队与模式

这是我们团队的情况(图14),我们是1999年就开始龙胜梯田的研究,对梯田有20年的追踪,对社区旅游也有20年的研究。

图14 保继刚教授团队情况

我们把过去20年理解的社区参与旅游理论与经验都用到了阿者科的计划里面。我们跟政府提出了一个“阿者科计划”,村民以村落和他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作为一种旅游吸引物入股占70%,政府出资三百万占30%,中山大学由我带领的团队进行智力的援助。中间不讲了,要做成这个事,困难非常多,那所有的困难都归集为一点,即最后做成功之后,村民是要见到效益,村民才会相信你。我们在见到效益之前,我们定了很多村规民约,就是你占了70%的股份,你要得到这部分利益,你就要遵守我们制定的一些规则,比如说不租不售,我们不引进社会资本,不放任村民无序经营,不破坏传统,这些都会有相应的规则。比如说不准小孩跟游客要钱,伸手要一次钱被查实了,在分红里面扣100块。通过这样的一些规则慢慢把事做成了,所以我们希望在旅游发展有一些收益的情况下,达到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目标。

下图(图15)就显示出这个村很穷。大家看到左边我们驻村的研究生和本地的干部开村民代表会就是这样开的。我们把公司建立之后,把阿者科计划分红细则全部刻在木板上,让村民们都能看到。到现在我们已经在那里做了4年多,总共有8批,16名研究生去驻村,现在还有两个人在那里驻村。我们预计总共会做到六年,看六年之后能不能把村集体公司的经营管理交给地方。

图15 阿者科计划执行状况

3.3 项目实施与结果

下图(图16)左边是我们的游客中心,这个游客中心原来是个旅游厕所,旅游厕所修好之后无水无电也没用,于是我们跟县里面商量把它改为游客中心,重新建了一个厕所。因为这个位置特别好,又是一个二层楼,楼上是我们研究生住的地方和会议室,楼下是售票亭和一个小的放映厅。过程就不讲了,协商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图16 阿者科计划实施状况

从我们2018年6月份开始驻村,到2019年3月8号第一次分红,大部分人家分了1600块。这一次分红之后,村民对我们信任就加强了,像这些老人家,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一次性拿过1600元的现金。到了2019年8月份,每户分红达到1840元。到了2020年1月21号,1月22号是武汉封城,封城前一天我们分红大会每户分了2000元。2020年分红期间,我们中山大学口腔医院的医生去做了义诊,孩子们的口腔卫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医生留下了一些药品,我们的驻村研究生定期给孩子们涂氟,给他们牙膏牙刷监督他们要刷牙。到2021年3月份我们每户分红达到3000元。三年的疫情,实际上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今年,今年到现在只分了一次,即5月份分了每户2600元。受疫情影响,我们到现在分不了第二次,寄希望于今年12月和明年1月,这样过年之前能给大家再分一点钱让村民们过个好年。在第六次分红的时候,我们眼科医院眼科中心的医生去给他们做义诊,并且回广州之后给他们配了眼镜并寄了过去的。今年7月份,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起联合实习,去的时候正好村民们反映粮仓缺乏,由我的团队捐钱给每户人家送了一个粮仓。


3.4 项目措施与成效

阿者科设置分红机制是这样的:民居分红占40%,梯田分红占30%,居住占20%,户籍占10%。也就是说民居在保护中是最重要的,你只要有传统的民居,我们就给你40%,种田了就给30%,住在这里有20%,搬走了这20%则取消,然后户籍在这里有10%。如果说你将钢筋水泥房恢复为传统民居,40%的分红下一次就会补给你。所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在传统民居的保护上找到了一个抓手。截至目前,总共分红6次,总额度785100元,累计分红平均是12000元以上,有43户拿100%的是14000多。这个项目对农村经济的有序发展,实现村民就业与创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我们推行乡村振兴里面强调的基层民主,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开的,每天的收支公开。如果有需要新增的管理制度,就召开村民代表会,形成了新的管理制度就纳入到阿者科的管理制度中。在卫生方面,目前有七位清洁工,每人负责一段也是由他们自己分配区域,采取包干制度。他们自己说七个人在一起干不好,他们要分开,所以就请他们自己来划分,然后由我们的总经理主持给他们来抽签。

我们也对电脑、普通话甚至简单的外语能力等也进行了培训,给孩子们做了一个乡村图书室,并且给读书的孩子们设立了一个教育奖励金,考上中学的有500元奖励,考上本科的有1000元奖励,每年都给他们发放。这个奖励金现在是从有些游客捐赠的资金里面拿出来的,之后可能会从公司的利润再拿一部分。每个星期我们的驻村研究生会让这些留守儿童在乡村图书室进行学习。我们给他们做了公共淋浴间,特别是孩子们周末可以去洗澡,因为现在很多家庭家里是没有洗澡的地方的。阿者科的卫生管理现在成了这个地方82个村里面最好的一个村落。对于传统文化的一些复兴,有游客来体验的话,会请老人家出来教他们织布等,这些老人家可以得到一点收入。


3.5 项目的示范效应

项目产生了一些国际影响力。其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携手,为人民》的6分钟大片里边,阿者科计划占了1分钟;我们也在世界遗产青年论坛上做过一次报告;新华社拍摄的《中国减贫密码》里面有六个案例,“阿者科计划”代表旅游领域独占一席;世界旅游联盟我们也去做了介绍;“阿者科计划”也得了教育部的一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奖项;并且教育部官网认为“阿者科计划”是全球旅游寻求减贫的一个中国解决方案;它还是去年高考地理题一道10分的题目。

“阿者科计划”让我体会到乡亲们的感情是非常淳朴的。下图(图17)左边这张照片里的是85岁的普老奶奶,她跟我说:“你人心好,你会活得比我还长的。”中间这个高阿嫂在我去年去的时候从地里面摘了一把青菜,从家里面拿了一袋红米送给我叫我带回来,青菜我们当场就吃了,红米我带回广州了。

图17 村民的淳朴感情

作为一个中国旅游减贫方案,“阿者科计划”是一个社会科学的试验田,从实践反哺理论。从中国解决方案的角度来看待“阿者科计划”,“阿者科计划”正在新疆以及云南的其他地方做推广。相信疫情过后,可能会有一些村落,会按照阿者科计划的模式来让村民们得到一些收益。最核心的东西是创造旅游吸引物的人,他们应该得到这份旅游带来的收益。

好,谢谢大家。


可以直接观看视频全文:

温馨提示: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经作者授权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字整理:焦青青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本科生
文字校审:保继刚 教授




往期推荐:



王心源|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实在性与评价标准真理性的思考——兼谈作为一门科学的文化遗产研究是可能的吗?

詹长法|国际语境下海洋考古遗产的探索与保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UNESCO 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